当前位置:教育培训

两地探索公路低碳发展新模式

日期:2022-09-05 来源:中国交通信息化

当前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体系,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和维护全过程,成为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。近期山东、四川等地积极探索公路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。

山东

近期,实现自我中和的“零碳服务区”在济南东正式投入使用。据媒体报道,济南东“零碳服务区”重点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、零碳智慧管控系统、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、林业碳汇提升系统“四大系统”工程,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3400吨以上,远超当前年均2000吨的排放水平,已实现“零碳”运营,并具备“可持续碳中和”的能力。
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。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边坡、停车场和屋顶等区域,建成了总装机容量3.2MW的光伏电站,配套3.2MWh储能设备,装机容量和储能规模是目前全国同类服务区建设项目之最。实现了日均发电量10000KWh以上,远超日均用电量6000KWh,年节约标煤1200吨,实现了服务区100%“绿电”供应。
零碳智慧管控系统。研发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,涵盖了光伏、储能、微网、照明、暖通空调和污水处理等所有间接碳排放源数据互通和集中管理;创新了能源的可视化监管和智慧化管控方法,对整体能源流动进行实时监测、分析和智慧管控,确保服务区内用户的舒适感及服务区可持续碳中和目标的稳定实现。
污废资源化处理系统。涵盖污水处理水质闭环控制系统、地埋式生物处理系统、水质应急系统模块,应用了水量、水质应急处理工艺技术,解决了服务区用水高峰低谷波动大、污水温室气体逸散大等难题,中水100%回收利用。
林业碳汇提升系统。通过增植19000余平方米竹林、乔木等绿植,使服务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%以上,提高服务区绿化固碳能力和生态功能。

四川

近日,四川首个“交通+能源”融合发展试点项目——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储项目建成投运。该项目建设是四川高速公路由单纯用能向自发自用的一次创新实践。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全长约41公里,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公路边坡、建筑屋顶、弃土场、隧道隔离带、服务区、收费站、沿线电子设备等7大类场景,建设分布式光储,集成光伏发电、电能储存、车辆充电等多能供应,装配总装机容量0.268万千瓦分布式光储设备,平均每天发电约1.31万千瓦·时(相当于极端高温天气期间650户家庭的每天用电量),日发电量基本能满足项目运营其自身用电需求并有适当富余。
据了解,分布式光储有4大特点,与一般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相比,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储项目具有4个方面的显著优势。一是不新增建设用地。光伏设施均布设在高速公路用地范围的7大类场景内,不需额外新增建设用地。二是施工快捷。光伏设施沿公路沿线布设,材料运输、建设施工均能有效保障,无需新建施工便道、场地平整等。三是管理方便。光伏设施运维管理可与高速公路日常运营管理一并统筹,仅需增加少量专业技术人员。四是能充分消纳。所发电能供高速公路运营所需,可及时就地消纳。